大坵島位於北竿鄉橋仔村北面,與橋仔村相距約200公尺,船程僅僅只要5分鐘。全島面積只有0.69平方公里,,島上有長約400-500公尺的大坵生態步道,漫步在步道上可以看見各種百般萌態的梅花鹿,還有軍事設施場景,除了梅花鹿外,夏天還有機會看到飛翔的燕鷗,島上也有許多原生種植物(如濱柃木),而受到地形與風向的影響,北面形成草原,提供梅花鹿活動的場域,南面才容易長出較大型的灌木,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植物,如羽葉天南星、芫花、南國薊、烏桕、灰木、豆梨等,是極具特色的生態環境。
大坵也是先人採集紫菜、螺貝類的重要地點,在國軍還沒來以前,大坵島民雖然定居於大坵,但其實是過著逐螺貝類而居的海上游牧生活,每年農曆三月,籐壺漸肥,島上精壯具有勞動力的男男女女們,也開始準備遷往「橫山(亮島)」採藤壺,而年紀較大的長老、孩童、與部分婦女們則留守大坵。
農曆五月端午前後,海水漸漸溫熱,籐壺季差不多結束的同時,橫山周圍的「淡菜」也開始肥美。壯年男子們潛入海裡採集淡菜,女人們則在高登海域採集「石蚵」。時至中秋,東北季風吹起,淡菜季即將結束,收拾起橫山上的草寮與生活器具,準備歸航,將這大半年採集與醃製的豐盛成果,販售至福建沿海,交換些生活物品及供品,準備感謝神明一年的保佑。
1990年大坵最後一戶人家舉家遷往北竿橋仔,雖然僅是一水之隔,但自此之後,大坵島只有在每年元宵「擺暝」時才會重現過往熱鬧的漁村景象。
近年登大坵島尋找/餵食梅花鹿已成近幾年北竿旅遊的重要亮點,到馬祖旅遊的遊客幾乎都會來到大坵島,島上無光害,是非常好的觀星地點,因此海洋大學馬祖分校與北竿鄉公所合作的「暗空計畫」移至島上辦理,結合觀星、藝術、休閒與教育,大獲好評。